珞珈山麓
标题:
武大首任校长故居遇火灾,他生前要求墓上只写武大校长头衔!
[打印本页]
作者:
蓝大侠
时间:
2016-2-29 16:00
标题:
武大首任校长故居遇火灾,他生前要求墓上只写武大校长头衔!
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故居20日遭火劫,今天下午,长报君与他的族人取得了联系。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文物相关部门将在后天拿出一个修复方案。
▍最新
进展:文物相关部门前来查看
与王世杰同一祠堂的小族长王承渊告诉长报君,他的太公与王世杰为亲兄弟,曾听老一辈讲过王世杰的两次返乡。当天起火时,他在县城的住处,得知王世杰故居着火后,立即赶回了白霓镇回头岭村。
(王世杰故居原貌 照片来自咸宁时光)
(被大火烧毁后的故居样子 照片来自崇阳热线)
“火不大,火灾过火面积大概在50平米左右,主要是在堂屋中间。”他口中的堂屋是由王世杰的祖辈所建的“祖屋”,在祖屋旁王世杰的父辈又修建了一个更高大的宅子。
王承渊说,故居中住着4、5户人家,还有5、6户族人在这里也有房,只是已经搬离,基本不回来住了。据他了解,故居在200余年的历史里没有进行过较大的修葺。
他告诉长报君,今天从省市到镇,文物相关部门都来了故居,有工作人员告诉他,后天就会拿出具体的修复方案。
王承渊坦承,光从房屋被损程度其实并不严重,对居住其中的族人影响也较小,但“这是王世杰的故居,他的社会影响在那里”。而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也告诉长报君,火灾造成的损失较小,春季由于柴火堆积易着火,起火原因暂不明确。
▍
宗亲:这里应该好好保护
(照片来自崇阳快线)
“崇阳有个回头岭,出门就把屋里想”。回头岭之名是王世杰高祖父恭元公所取,这里有一个曲折幽长的传说,这个传说充满了虚幻迷离的色彩。
但是,1891年3月10日傍晚,王世杰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却真实地和回头岭早春的雷声一同响起。他只在回头岭生活了12年,在此后漫长的80年人生岁月里,尤其是服务社会以后,仅回故乡小住两次。
崇阳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王达斌说,为了保护修缮王世杰故居,他们一直在努力。
(资料图)
长报君看到,2009年1月,王世杰的侄孙曾向县里打过一个《请求解决世杰公故居修缮资金的报告》,表示土改时故居分给乡邻邦无房户,后几易其主,损毁严重,加之蚁蛀风摧,破烂不堪。前一年,世杰公嫡孙从美国回老屋探亲,携带相机默默拍摄祖居,让堂侄们愧疚不已。在网上,长报君还看到2010年12月,曾有一份关于建议对王世杰故居进行保护的提案。2012年5月,在王达斌的促成下,崇阳县曾召开“名人王世杰故居改造修复专题研讨会”,崇阳县政府县长、县政协主席均出席。
王达斌告诉长报君,2014年王世杰故居已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均表示会对故居进行维修。据他所知,有相关款项专门针对此事。
▍
中国宪法,政协与武大
(王世杰 资料图)
王世杰自小聪慧,4岁入家塾读书,于诸生中年龄最小,学业最优,深得业师周芷熙赞许。王世杰12岁时,业师力荐其父送他至武昌念书。
王世杰应试时,因年龄小、个子矮,一名姓骆的主考官在接收还是不接收的问题上拿不定主意,当即报告了张之洞。
张之洞摸了摸王世杰的礼帽,问: “这么小,为什么要来武昌读书?”“为人杰,为尧舜。”张之洞一惊,当即批准王世杰报名考试。结果,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南路小学。
王世杰堪称百年风云人物。一生在民国教育界、政界、外交界、学术界身居高位要职。
王世杰身居要津,主要赖于他的博学,而博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结构是法学。他是法国巴黎大学的法学博士。他当北大法学教授时,与钱端升合著的《比较宪法》一书,成为中国宪法学的奠基之作。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王世杰即被任命为首任立法委员和法制局长。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只争朝夕地制订了一批法律法规,如当时谓之为“六法”的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特权法、债权法、亲属继承法,快速构建起民国的民法体系。
(王世杰 资料图)
国共重庆谈判时,周恩来说,谈判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召开政治会议讨论建国方案。王世杰从民主与法制的角度考虑,认为应当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各界团体的意愿,提出在“政治会议”中间加“协商”两个字。周恩来认为很好,双方均接受了这个建议,以后大家都叫“政治协商会议”了。这就是今天“政协”这个名称的由来。
王世杰是国民政府任命的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在3年的校长任上,武汉大学平地起高楼,校址之佳、计划之大、风景之胜,在中国大学里绝无仅有,并且能与世界各国最好的学府相媲美。
当时一个由欧美人士组成的国联满洲事变调查团,在参观了武汉大学后,认为日本人所言的“中国乃长期落后之劣等民族”是不实之辞。胡适曾对来访的美国访华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武汉大学这个赢得广泛国际声誉的标本,被认为是当时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武汉大学之于他
“余于五月一日离武汉大学;八日接受教育部事。”这是《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的开篇第一句,日记时间为1933年5月24日。此前四年(1929年)的5月22日,38岁的王世杰发表就职武汉大学校长的演讲;此前一年(1932年)的5月26日,王世杰在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讲话。
(被称为“武大之父”的王世杰)
1981年4月21日,王世杰在台北逝世,终年91岁。其墓地选在台北阳明山第一公墓,当年10月,武汉大学校友在其墓前敬立《雪艇王公墓表》,由苏雪林女士撰文、高翰先生书写,墓表介绍了王世杰先生的生平,最后一段写着:
东湖之滨珞珈耸立碧瓦连云璇宫百尺
讲筵宏开弦诵怡怡百年树人劳悴不辞
菁莪千百蔚成国器靖献邦家各竭忠智
赤舌烧城吾道遂东济济多士杖屐是从
泰山难颓典型宛在心丧三年长怀遗爱
草山荛荛东海滔滔勒铭贞石大德永昭
2003年,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王世杰塑像在樱顶揭幕,高大的银杏树下,老校长安静地注视着前方,一边是整个校园的核心殿堂——老图书馆,一边是他所从事专业——法学院的旧址,他以永恒的姿态回到故乡湖北,回到梦萦魂牵的武大,回到念念不忘的东湖。
(王世杰之女王秋华访问武汉大学,在王世杰塑像前留影)
身悬孤岛之后,东湖的柔波一直荡漾在他心头,珞珈山的樱花长期开放在他梦里。为寄相思,他刻了一方“东湖长”图章,一一印在他收藏的名贵字画上。他表示,身后这些名贵字画全部捐给武汉大学。他还要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只写“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那么多的其他显赫头衔一个都不要。
▍
王世杰日记里的武大
作为前校长和珞珈山校区建设的主事人之一,王世杰对武汉大学校园有着深厚感情。抗战期间,他曾多次回珞珈山,并在校园住宿,每次都多有感慨、印象深刻,仅在日记里就记了8次。
1937年12月1日,王世杰从长沙到武昌,“晚间宿珞珈山武汉大学。”在武汉期间,他在汉口办公住宿,但屡次渡江到珞珈山。
(张大千与王世杰(右))
1938年1月8日,“午后偕段书怡参观武汉大学最近完成之理学院扩充部、工学部及体育馆。校中图书仪器已装迁宜昌,闻之黯然。晚仍宿珞珈山。”理学院扩充部为附楼,1935年6月开工,1936年6月竣工;工学部(工学院)于1934年11月开工,1936年1月竣工;体育馆(宋卿体育馆)于1935年10月开工,1936年7月竣工。这几处都是王世杰离任后建设竣工的宏伟建筑,可惜使用没两年,便因日军来犯而人去楼空。
2月1日,“午后渡江至珞珈山,并向抚五推荐吴之桥君为武汉大学教授。吴为一思想极锐作事极有定性之人,近年同去教部服务,始终以畏友待之。晚宿珞珈山。”抚五即继任校长王星拱,吴之桥生平已无从查考,以王世杰的眼力和荐人的经历,吴之桥当有过人之处。武大初创时期,王世杰即以独到的眼光和胆识,延揽了大批优秀教师。
3月24日,“偕李仲揆渡江,赴珞珈山,校园中桃花盛开,鲜艳无比。校中仅四年级生在上课,余则正往四川嘉定迁徙。但军事机关则正假校舍举办诸种短期训练,学生达一、二千人。”李仲揆即李四光,1928年担任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骑毛驴选定了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址任;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代理校长。当年的桃花开得正艳,生气勃勃的学生却离开校园迁往四川,正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王世杰资料图)
3月29日,“晚八时在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王世杰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蒋介石、陈诚等军政要员住在珞珈山,经常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举行各种活动。
5月26日,“今日渡江,赴珞珈山渡宿。”
10月7日,农历中秋前夕,日军逼近武汉,珞珈山人去楼空,不仅学生全部撤离,军官训练团亦了无踪迹,偌大的校园,只剩下一名留守的后勤人员。王世杰专程渡江察看,于凄凉寂寞的景象中,仍对武汉大学寄予厚望,希望武大能逃脱战争浩劫,并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点。
(王世杰资料图)
10月12日,日军占领武汉前13天,王世杰将离开汉口前往重庆,但他心中惦记着长江对岸的珞珈山,空袭警报都不能阻止——
“今日余已购定明晨由汉口飞渝机票。下午四时渡江,拟往珞珈山度宿。行至江中,遇空袭警报,遂又折回。五时后仍复渡江,抵珞珈山武汉大学已六时余,晚宿珞珈山前山招待所。侄德芳及留驻学校之庶务余君同在招待所中度宿。晚间偕往湖畔山坡,观月出,悲寂之至。当余渡江时,忽闻日军开始进攻华南之讯。”这是王世杰日记中最后一次到达珞珈山的记载,珞珈山在老校长心中的最后剪影是月光下的湖畔山坡和无限悲寂。
作者:耿尕卓玛
转载自:“长江日报”公众号
编辑:武妹
武大郎|你们武大人真会玩
长按关注
『武大人』
欢迎光临 珞珈山麓 (http://www.luojiashan.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