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访中国经济学界的六大门派系列之“武汉大学派”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2622

帖子

608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0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4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慕容世家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曾以“学大汉武立国”被人传阅,展示出国人对一种莫名强大图景的憧憬,倒是颇令人唏嘘。这个斗死过老校长的学校,确实有着那么一股说不出道不明的味道来,一种高傲、封闭、自以为是又招招吸引人。
由于湖北在清末是经济重镇,对学术的需求也自然加大。武汉大学经济学传承如果回溯历史的话,可以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设立的商务门开始。其实体根基源自1916年设立的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经济学系,当时武汉大学已经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这五大名校分别是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影响力横跨整个中部地区。建国后,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为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大学经济学派有有多大师级的人物。其中之一是“北有马寅初(多个版本)、南有张培刚”之称的张培刚,有点“北乔峰南慕容”之感,张培刚是属于新中国前成名的那一群人。
张培刚1946年获得哈佛的博士学位,这在当时中国来说,绝对是顶尖人才。张培刚接受的是纯西方经济学的训练,1945年10月写下了英文稿的《农业与工业化》,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据后期学生介绍,张培刚的论文是惟一一个中国人写的书。而且该论文还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张培刚在98高龄的时候不无骄傲的说:“我为中国人争了光”。
1946年秋,33岁的哈佛博士张培刚回到武大担任经济学教授,当时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中包括董辅礽。文革后由于张培刚的西方经济学优异背景,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最早一批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大师级人物。但是此时,张培刚在中国仍然没有那么出名,他的学生董辅礽、何炼成、刘诗白都已经独霸一方,在各自领域成为头号人物,老师张培刚仍然默默无闻。
张培刚的徒孙毛振华介绍了当时出名的过程,1982年世界银行副行长钱纳里在访问中国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的骄傲。消息报道后,引起中国经济学界的轰动,当时国人的表情应该是: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一号国宝啊!
当然可惜的是,张培刚的主要成就在回国前的那段时间,回国后再也没有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也在老年在此领域继续开拓,仍很难超过哈佛那段的成就,但是开山之作影响之大也足以让张培刚笑傲江湖了。
同时的一个博士是吴纪先,1945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武汉大学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所长。但是知名度相比张培刚则低一些。
另外一个人则是充满争议的邹恒甫了,他在张培刚等大师功力消失之际横空出世。邹是湖南华容县人,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15岁的他考上武汉大学,成为家乡美谈。毕业时不满20岁的邹恒甫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读书。1989年,他从哈佛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入职世界银行。
1993年31岁的邹恒甫担任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由于邹恒甫在国际发表文章较多,功力极高,不仅仅武大,其他几个高校如北大、中央财经大学等都争相聘任。或许由于年少成名,他开创了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数理经济与金融试验班创始人,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致力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力图通过国际化、规范化的办学,改变国内基础学科特别是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落后于国际学术前沿的局面,在高层次专门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领域取得突破。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林毅夫对邹恒甫在此方面的贡献,曾以无人超越进行赞叹。
但是也由于口无遮拦,经常狂扁其他经济学家,当然他也有这种资格,觉得国内经济学家都是小人,更闹出被张维迎开除,狂骂北大被告上法庭的事件。
同样一个传奇人物是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一年后赴美学习,在武汉大学短暂停留过。
现任经管院院长谢丹阳,功力也不俗,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华人经济学家排名靠前。其继承了办学的良好精神传统,一直呼吁对教育的松绑和放权。
武汉大学改开后,迅速改变接轨,很好的延续了历史上的辉煌,邹恒甫等人才的引进巩固了武汉大学本来应有的地位。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投入较大,也很成功。但是这个荣耀的家族现在还是显得过于孤单,而且过于集中在自己的一招鲜“难难难”上,但这种难难难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目前的证据仍然只是出国人数上,在清华、北大、社科院等强大竞争对手面前,武汉大学显得略过拘谨。
同京城派不同,武大派比较注重弟子的培养,却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功力较弱。武大派与其说是沉浸在教学当中,不如说是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策建议来,或许他们就是一群教书匠而已,而且教书匠的局限性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也越来越明显。

武大派并非不追求社会影响力,而是很难突破,这是高手云集的二三代弟子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招招致命,却难以攻破天下。莫容世家也曾辉煌天下,现在武功也能独霸天下,但无奈江湖已不是那个江湖,要想成为帝国谈何容易,或许偏安中部二线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武汉大学bbs论坛  

GMT+8, 2025-5-6 00:11 , Processed in 2.6755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Design S!|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